40
您现在当前的位置: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资讯|“区块链+政务”深度融合 开启智慧城市政务新时代

作者:通信信息报 发布时间: 2021-05-21

20210521177695.jpg

来源:通信信息报


区块链+政务是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北京、湖南等地已出台区块链三年发展规划,并将2020—2022年三年视为区块链发展的重要窗口期。


目前,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处“新基建”的产业地位不同,不同地区对区块链的定位有所不同,但共识是:推动区块链与多技术融合的应用,能够解决城市、产业协同中的信任问题,让数字经济更可信、更有活力。



01

“政务上链”纷纷落地




自区块链站上风口后,在疫情的推动下区块链技术在各产业的落地正在逐渐加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完成和正在筹建的区块链政务应用超过90项。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指出,区块链技术将使传统生产关系发生深刻改变,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区块链助力中国智慧政务发展驶入快车道》研究报告中显示,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政务信息化市场从2008年起开始飞速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2018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超过3000亿元。预计未来5年内,电子政务将保持13%的年增长率。


实际上,多地政府在较早期就已经注意到了区块链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提出将区块链应用于政务服务。


早在 2017 年 7 月,北京就出台了《北京市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务服务,表明了对这项技术的首肯。如今已有不少“链+政务”落地。


如,近期,安徽省住建对省级核准建设工程类企业资质和执业人员资格注册等共12类资质资格证书,全部实现制发电子证照,并运用区块链技术,创新打造“区块链+电子证照”模式;北京海淀推出全区统一政务服务APP,覆盖区级和街镇两级1600余项事项网上办理等等。


20210521259452.jpg



02

链接比连接更有保障




过去,通信解决了人与人的连接问题。当数据过多产生的时候,连接就应变成“链接”,这使数据成为可靠、可信、可用的数据。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账本,通过其不可篡改、去中介化、可追溯等特点,让数据账本安全可信,有助于降低成本、增加协同和提高效率。


一方面,区块链技术能够打通政务“数据孤岛”。从我国整体市场发展进程看,在互联网+政务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良好,但大量地方政府在横向与纵向存在明显的数据壁垒,政务数据资源碎片化、政务协同缺乏信任基础。


将区块链技术引入解决政务“数据孤岛”难题,利用区块链数据存储方式,为链接链上的参与各方建立数据交易的信任基础,在政务数据共享过程中,实现数据确权、安全加密、多方安全计算技术,维护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合作,优化政务服务,简化企业、群众办理业务的流程,增强政府公信力。


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数据安全。区块链可建立非人为控制的信任系统,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在区块链与政务深度融合过程中,打破数据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难界定的问题,实现各地区、各部分之间以信任和共识为基础的数据流通。


并且,通过区块链具有的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实现链上政务数据生成、存储、使用和更新的全程留痕,保障数据安全性。


20210521162343.jpg



03

区块链+政务应用前景广阔




当前,政务区块链已经涵盖了数字身份、电子存证、电子票据、产权登记、工商注册等多个场景。比如,在北京,140个政务服务上了链,不少服务只需“最多跑一次”;在深圳,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已整合100多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区块链+政务”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向社会展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区块链在社区服务、教育、医疗、交通、养老,便民服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应用模式,具有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优势。随着区块链产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民生的更多发展前景。


其次,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从单点的复式记账法过渡为多点的分布式记账模式,该记账模式有利于构建可信数据库,金融、食品药品、慈善等多领域凡是涉及数据存储和更新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该领域数据全流域管理,有利于政府高效、全面和立体化监管各行业数据信息。


第三,区块链技术有利于智慧城市的构建。区块链底层技术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结合,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赋能的基础设施层面,比如智慧交通、能源电力等。同时,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城市间的数据共享。


为此,亟需抢抓区块链技术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等快速发展,加快重构政务服务网络和服务流程等,逐步打造新型政务服务数据生产关系,进一步构建智能化的政务服务模式,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郑重声明:本文主要来源:通信信息报,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资讯,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