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您现在当前的位置: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荐读丨大数据应用建设的重点与要点

作者:中长康达 发布时间: 2017-04-20

近日,工信部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从顶层设计推进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并重点提及推进大数据应用层面的发展。推动应用发展,以应用检验技术,方向和思路没有问题,在应用的推广过程中,应该多围绕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层面展开,让大数据真正惠及民众,才能营造健康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大数据已成国家战略



当前,数据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大数据成为塑造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也具备了很好地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突破,应用势头良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全国面向公众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大数据提供存储和传输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也具备了很好的条件。这方面,我国三大运营商强大的基础网络和云数据中心功不可没。



大数据应用瓶颈需突破



我国大数据产业具备了良好基础,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数据质量不高,数据资源流通不畅,管理能力弱,数据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大数据应用领域不广泛,应用程度不深,认识不到位等。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应用需求旺的优势,以国家战略、人民需要、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快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和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大数据应用,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电信、能源、金融、商贸、农业、食品、文化创意、公共安全等行业领域大数据应用,推进行业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共享和利用,充分释放大数据在产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加速传统行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及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促进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创新。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通数据孤岛,创新合作模式,培育交叉融合的大数据应用新业态。支持电信、互联网、工业、金融、健康、交通等信息化基础好的领域率先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培育大数据应用新模式。支持大数据相关企业与传统行业加强技术和资源对接,共同探索多元化合作运营模式,推动大数据融合应用。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还提出,到2020年,实现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这个目标并不那么难以实现,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广阔市场并且新兴产业获得良好政策扶持的国家。关键看落地的大数据产业能否真正为民服务,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如果能为民服务,获得老百姓认可就是可持续的,反之,即便靠投资拉动了产业爆发式发展长期亦不可持续。



没“人味”的应用会成“僵尸”



大数据应用的建设应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进行,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产业发展的始终。唯有如此,那些所谓的智慧化智能化应用才符合我们的价值取向,有“人味”的大数据应用才能持续,否则终会变成“僵尸”。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也鲜明地提到了,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电子政务和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促进大数据在政务、交通、教育、健康、社保、就业等民生领域的应用,探索大众参与的数据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能力,为群众提供智能、精准、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很多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最终的效果需要纳入政府部门的考核才能强化执行,并且监督与考核应该引入民众,需要向民众公开。


郑重声明:本文来源:搜狐公众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